编者按
近日,央广网、人民日报社•人民数字、“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合肥日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合肥在线等,以《以人大监督之力助推法治政府建设》为题,报道了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小快灵立法 、专项监督、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推动法治合肥建设的工作实践。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人大开展法治政府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也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保障。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现场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卫东主持会议
今年2月28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对我市法治政府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验,对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全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我市巩固提升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依法行政稳步推进,法治水平不断提升
2022年年底,合肥荣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一年多来,合肥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如何?翻开报告,成绩亮眼。
报告显示:2023年,合肥以成功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契机,创新开展县乡法治政府建设评价工作,辐射带动县(市)区拉高标杆、创优争先。新增创成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区)2个、单项项目1个,市本级申报的“依法应急”单项项目入围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候选项目。在法治安徽专项劳动和技能竞赛中,获奖总数和等次遥遥领先。
在全省年度“十大法治人物”评选中,入选1人、提名1人;合肥市“小切口”立法保障老年助餐服务、合肥市创新开展县乡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评价获“十大法治事件”提名奖。
持续推进全覆盖审查,全年审查市委市政府文件139件、市政府常务会等会议议题602个,依法处理涉法事务592件次,源头防范法律风险。持续推行柔性执法,在全省率先开展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入选“安徽省2022年度行政执法十件大事”。推进落实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明确免罚事项557项。赋权乡镇街道县级审批执法权限471项,培训基层执法人员60余场,2036人获得执法资格,乡镇执法承接能力进一步增强。
持续深化规范化复议,充分发挥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行政复议首选率为行政诉讼的1.85倍。启动规范行政执法攻坚行动,全市受理行政复议案件3099件,办结2734件,全市一审应诉审结案件2163件,行政综合败诉率降至8.1%,实现新突破。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其中主要负责人出庭率较2022年提高了158%,达23%。
在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对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报告全面总结了2023年全市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分析查找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谋划提出了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思路,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措施有力。
“法治政府建设要落实到每个企业和县市区,考核要严格执行。”“行政诉讼中政府的出庭应诉率要继续提升,建议监督部门出台有效、高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提高执法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轻微违法执法显温度、重大违法执法显刚度。”……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报告展开热烈讨论,以人大监督之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行稳致远。
立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2023年,合肥持续探索小快灵立法,完成5部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工作。其中,《合肥市地下综合管廊条例》系全省首部特色立法,做到人民有呼、发展有需、立法有应。
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优化营商环境对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3年12月,合肥出台《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条例》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际,以立法形式固化营商环境改革实践的经验做法,标志着全市营商环境进入全面法治化的新阶段,将进一步助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条例》对标世界银行评价体系,从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出发,在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创新环境、法治环境等方面作出规定,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合肥市严格落实《条例》实施,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光伏产业、智能家电产业等集成式政策共计65条,破解企业普遍面临的政策性、制度性难题。合肥连续两年获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全国十强城市,全国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第四。
除了立法优化营商环境外,合肥还围绕物业管理、城市建设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小快灵”立法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护航法治合肥建设再上新台阶。
“小物业”牵动“大民生”,物业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合肥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聚焦“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关键环节,对组建物业管理委员会、健全纠纷调解机制等,作出创新性规定,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物业管理新格局。
《合肥市地下综合管廊条例》新闻发布会现场
针对城市路面反复开挖、管线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制定《合肥市地下综合管廊条例》,充分发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特色优势,对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助力全国第二批管廊试点城市建设,以法治预防化解“看不见”的城市风险。
加大监督力度,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多年对法治政府建设进行监督,通过人事任免、专项监督、执法检查等方式,加大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监督力度,助推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为法治合肥建设贡献人大之为。
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国家机关人事任免权,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共组织了33人次拟任命人员参加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同时组织14人次开展了宪法宣誓,着力强化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法治政府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强化对重点部门、重点工作的监督指导,突出监督重点,专题调研物业纠纷审判、检察建议办理、酒驾查处等,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意见建议,助推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2023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酒驾醉驾查处工作情况调研,督促相关部门规范查处程序、细化处罚情形、守护群众出行安全。2023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工作,赴庐江县、蜀山区调研查看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运行情况,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规范小微权力运行。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实地调研检察建议落实情况
为促进公正司法,市人大常委会将监督全市法院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审判工作情况、全市检察机关检察建议工作情况列入2023年工作要点。切实帮助法院解决在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审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高效能监督守护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与市检察机关同向发力,贯通人大监督和检察监督,监督和支持检察建议工作,推动提升检察建议质量、强化检察建议落实。
市人大常委会扎实开展执法检查,有效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确保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助推补齐短板,有效破解重点、难点、痛点问题。
2023年8月至9月,市人大常委会启动残疾人保障“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在执法检查中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中推进整改落实,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执法检查,推动各方严格落实法定职责,以法治护航合肥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统筹运用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多种方式,助推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